拜耳集團

歷史沿革

一切要從兩位男士的友誼、天生的好奇心和兩個廚房火爐說起。商人Friedrich Bayer 和染料師傅 Johann Friedrich Weskott進行實驗,最終發現染料品紅的製造方法。1863年8月1日,他們在烏佩托市巴門行政區(Wuppertal-Barmen)創立了名為「Friedr. Bayer et. comp.」的公司,是19世紀剛成立不久、極具潛力的一間公司。

 

1863–1881: 初期階段

history-2.jpg

1863年8月1日,染料業務員Friedrich Bayer與染料師傅Johann Friedrich Weskott合夥創立「Friedr. Bayer et. comp.」公司,公司成長迅速。1881年拜耳轉型為一間股份有限公司,奠定了其擴大版圖的財務基礎。


1881–1914: 發展為國際公司

history-3.jpg1881年至1914年期間,拜耳發展成具備海外業務的化學公司。染料依然是拜耳的主力,不過也有一些新領域的業務。Carl Duisberg創立了研究中心,無疑為公司持續不斷發展的關鍵。


1914–1925: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其結果

history-4.jpg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斷了拜耳耀眼的擴展成績,大幅阻斷了拜耳重要的出口市場,染料與藥物的業績也因此下滑。拜耳隨後逐漸融入戰爭經濟,1917年於多爾馬根(Dormagen)設立第三間德國生產工廠。


1925–1945: I.G. Farbenindustrie AG

history-5.jpg自1905年開始,拜耳、巴斯夫(BASF)和愛克發(Agfa)之間存在共同的利益,為了重新進入賴以維生的出口市場,1915年至1916年期間,由Carl Duisberg發起,這三間公司和德國煤焦油染料產業的其他公司合併,以取得更大的共同利益。


1945–1951: I.G. Farbenindustrie AG解散與重建拜耳

history-6.jpg 1945年11月,同盟國部隊徵收法本公司,同盟國官員掌控其所有工廠。法本公司解散後,其資產用來作為戰爭賠償,不過拜耳並非就此走入歷史。

 


1951–1974: 重建與「經濟奇蹟」

history-7.jpg 拜耳的重建與發生於西德的德國經濟奇蹟(Wirtschaftswunder)息息相關。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拜耳再次損失海外資產,其中包含寶貴的專利。1946年,拜耳仍受同盟國的掌控下,開始重新進行海外業務活動。


1974–1988: 石油危機與穩固基礎

history-8.jpg 1973年至1974年的石油危機徹底結束了「德國經濟奇蹟」。1974年Herbert Grünewald接替Kurt Hansen成為董事會主席,當時全球經濟正處於嚴重衰退期。短短幾個月內,石化原料的價格貴了四倍。


1988–2001: 轉型與全球化

history-9.jpg拜耳慶祝阿斯匹靈(Aspirin)發展一百年,此外,拜耳和其他公司一樣,面臨1990年代全球化與結構變化的挑戰。由於1989年後德國和東歐的根本政治變革,拜耳更加著重於這些有潛力的市場。


2001–2010: 企業整合

history-10.jpg 在此階段,拜耳慶祝公司百年文化和傳承百年的十字商標,並成立三個子集團 - 拜耳醫療保健、拜耳作物科學與拜耳材料科技。拜耳讓朗盛集團(Lanxess AG)獨立出來,也收購了先靈藥廠(Schering AG)。


2010–2016: 放眼未來

history-11.jpg 2013年,拜耳全球歡慶成立150周年,在世界各地展示飛船和舉辦周年紀念展覽,並與德國總理梅克爾一同慶祝周年活動。拜耳2014年收購製藥公司Algeta,加強其腫瘤業務。2015年,拜耳材料科技以新名稱科思創,成為獨立公司。2018年拜耳在監管機構批准後,完成對孟山都的收購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