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聚焦創新 解決亞太區日益嚴峻的健康挑戰

  • 拜耳致力於引領亞太地區的醫療創新,提供突破性療法,解決區域內最迫切的醫療需求

  • 拜耳、AskBio 與 Viralgen 的產業領袖齊聚西班牙聖塞巴斯提安(San Sebastián)的拜耳創新中心,分享研發策略與最新研發發展

Bayer lab

西班牙北部與亞太地區快速成長的城市相隔萬里,但拜耳位於聖塞巴斯提安的基因治療生產基地,正在開發針對特定心臟衰竭的突破性創新療法,這項成果與亞太地區預期將面臨的健康挑戰直接相關。舉例來說,心血管疾病的盛行率預期將顯著上升,影響亞太 38 個國家數以百萬計的人口。1,2 在拜耳年度亞太區媒體圓桌會議上,公司再次重申其承諾:將為亞太地區擁有多元醫療環境與不同需求的患者,持續推動醫療解決方案。

 

拜耳的承諾:滿足亞太地區患者當前與未來的醫療需求

「到 2050 年,亞太地區的心臟衰竭患者數預計將達到 7,450 萬人,與 2025 年相比驚人地增加 127.6%。」拜耳亞太地區西藥部商業營運負責人 Ashraf Al-Ouf 表示,「在這樣令人憂心的預測下,我們已準備好回應醫療需求,並為東亞、南亞、東南亞與大洋洲各國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項。」

 

除了心血管疾病外,拜耳也具備實力應對多元的醫療挑戰。公司在亞太市場的產品組合涵蓋腫瘤、眼科醫學、女性健康及放射學等領域。

 

拜耳同時加速推動藥品創新與臨床研究。目前公司在亞太地區進行中的臨床試驗多達 34 項,展現其推動醫學研究、改善患者治療結果的決心。此外,公司也在亞洲成立了兩個生命科學創新育成中心:拜耳 Co.Lab 神戶與拜耳 Co.Lab 上海,其中上海更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共創型育成中心,專注於細胞與基因治療以及腫瘤學等早期生技創新。

 

展望未來,亞太市場對拜耳具有相當大的成長潛力。「拜耳正善用其全球專業,同時因應亞太市場的在地需求。」Ashraf Al-Ouf 補充說,「我們正積極投資並與在地夥伴合作,以提升我們的觸及與效能,進而提供更具創新的解決方案。」

 

一窺拜耳創新實驗室:未來醫療從這裡開始

「我們的研究目標是為鬱血性心衰竭患者提供具轉型突破的治療方案。」拜耳全資子公司 Asklepios BioPharmaceutical, Inc.(AskBio)執行長 Gustavo Pesquin 表示,「我們不斷努力,重新定義對這種嚴重疾病患者的治療可能性。」自從拜耳首次投入相關技術後,其細胞與基因治療藥物開發產品線已快速成長,現涵蓋臨床前、早期及後期臨床階段的多項計畫。除心血管疾病外,主要研究領域還包括神經科學、罕見疾病及眼科醫學。

 

今年,拜耳在帕金森氏症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成為全球第一家同時開發細胞治療與基因治療方案的公司。其基因治療正在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並已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再生醫學先導療法資格認定。細胞治療也獲得相同認定,並已於第三期臨床試驗中開始收案,澳洲是亞太地區參與第三期試驗的國家之一。

 

此外,拜耳近期也在 FDA 獲得一項重大里程碑:針對遺傳性視網膜疾病的細胞治療獲得臨床加速審查認定。這是全球第一個使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衍生之光感受器細胞的臨床研究,透過替換受損的視網膜細胞以恢復患者視力。

 

拜耳同時在多個疾病領域推動創新治療模式,包括心血管、腫瘤、女性健康、放射學與眼科醫學。透過不斷擴展創新產品組合,拜耳持續致力於改善全球不同患者族群的生活品質。近期的研發進展包括:在全球多國提交新型低劑量磁振造影(MRI)顯影劑的上市申請;獲得首批無荷爾蒙治療的核准,用於緩解更年期中度至嚴重血管舒縮症狀;提供進階攝護腺癌患者一項全新治療選擇。

 

秉持「全民健康 無處飢荒(Health For All, Hunger For None)」的使命,拜耳持續透過創新、投資與堅定承諾,推動醫療進步、改善患者療效,無論在亞太地區或全球皆是如此。


關於鬱血性心衰竭

心臟衰竭是一種慢性疾病,其特徵是心臟逐漸喪失足夠泵血或充盈能力,無法滿足身體對血液和氧氣的需求。3 鬱血性心衰竭會導致心臟輸出血流減緩,使靜脈回流的血液淤積,進而造成身體組織鬱血。常見症狀包括腿部與腳踝腫脹,有時肺部積液會影響呼吸。4 目前全球約有 2,600 萬名患者正與鬱血性心衰竭共處。5

 

關於遺傳性視網膜疾病

遺傳性視網膜疾病(Inherited Retinal Diseases, IRDs)是一組多樣性的疾病,因視網膜色素上皮中的光感受器細胞功能異常或退化,導致視力喪失。6 全球預計約有 550 萬人受此類疾病影響。7 最常見的類型為色素性視網膜病變,其他還包括錐狀或錐桿狀退化、Leber 先天性黑蒙症以及遺傳性黃斑部退化。6 目前尚無針對這些疾病的確切治療方法,患者僅能依靠疾病管理及輔助工具。

 

關於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種進行性神經退化性疾病,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影響重大。8 在 PD 患者中,大腦多巴胺產生細胞的死亡導致運動功能持續惡化。9 常見症狀包括手抖、肌肉僵硬與動作遲緩。10 此外,患者也常出現非運動症狀,例如疲倦、缺乏精力、認知障礙及憂鬱。10 隨著時間推進,症狀會逐漸加重,日常活動越發困難。10

過去 25 年來,PD 盛行率已翻倍。8 目前全球估計有超過 1,000 萬名患者。11 這使 PD 成為全球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也是最常見的運動障礙疾病。12 目前尚無治癒方法,現有治療僅能部分控制症狀,因此迫切需要新的療法。13,14

 

關於拜耳

拜耳是一家全球性企業,核心專長在於健康照護與營養領域。秉持「全民健康 無處飢荒」的使命,公司產品與服務旨在協助人類與地球永續發展,應對全球人口持續成長與老化帶來的重大挑戰。拜耳致力於推動永續發展,並透過其業務創造正向影響。同時,集團也期望提升獲利能力,並透過創新與成長創造價值。拜耳品牌在全球代表著信任、可靠與品質。在 2024 財政年度,拜耳集團員工約 93,000 人,營收達 466 億歐元,研發支出達 62 億歐元。更多資訊請參考 www.bayer.com


前瞻性聲明

本新聞稿可能包含基於拜耳管理層當前假設與預測的前瞻性聲明。多種已知與未知的風險、不確定性及其他因素,可能導致公司實際未來成果、財務狀況、發展或績效與此處陳述有重大差異。相關因素已於拜耳公開報告中說明,該等報告可於拜耳官網查閱:www.bayer.com。公司對於更新本新聞稿中的前瞻性聲明或使其符合未來事件或發展,不承擔任何責任。


AskBio 前瞻性聲明

本新聞稿包含「前瞻性聲明」。任何非屬歷史事實的陳述,均可能被視為前瞻性聲明。包含「相信」、「預期」、「計畫」、「期望」、「將」、「打算」、「潛在」、「可能」等字詞,皆意圖識別此類前瞻性聲明。這些聲明包含但不限於 AskBio 臨床試驗的相關說明。這些前瞻性聲明涉及風險與不確定性,其中許多因素超出 AskBio 的控制範圍。已知風險包括但不限於:AskBio 可能無法實現其業務計畫與目標,包括達成預期或規劃中的臨床與法規里程碑、對第三方的依賴、臨床開發計畫、製造流程與計畫,以及將產品候選藥物推向市場的能力。潛在原因可能包含財務或其他資源不足、製造限制無法及時解決、與第三方合作夥伴的爭議或問題、以及監管機關、法院或其他機構(例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或美國專利商標局)的回饋或決定。上述任何風險都可能對 AskBio 的業務與營運成果造成重大負面影響。請勿過度依賴本新聞稿中的前瞻性聲明。AskBio 並無義務於本新聞稿發布日之後,基於事件或情勢變化而公開更新任何前瞻性聲明。


媒體聯絡人

台灣拜耳企業溝通部 Cynthia Shih 施欣沂 Email

台灣拜耳企業溝通部 Bianca Chen 陳靖旼 Email
 

Reference: 

  1. The Lancet. The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sia from 2025 to 2050: a forecast analysis for East Asia, South Asia, South-East Asia, Central Asia, and high-income Asia Pacific regions. Available at: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wpc/article/PIIS2666-6065(24)00132-9/fulltext?s=08. Last accessed: September 2025.

  2.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Society at a Glance: Asia/Pacific 2025. Available at: https://www.oecd.org/en/publications/society-at-a-glance-asia-pacific-2025_24fa8f05- en/full-report.html. Last accessed: September 2025.

  3. John Hopkins, Heart failure. Available at: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heart-failure. Last accessed: September 2025

  4. Savarese G, Lund LH. Global Public Health Burden of Heart Failure. Card Fail Rev. 2017;3(1):7-11. doi:10.15420/cfr.2016:25:2.

  5. Grieger JC, Soltys SM, Samulski RJ. Production of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Vectors Using Suspension HEK293 Cells and Continuous Harvest of Vector From the Culture Media for GMP FIX and FLT1 Clinical Vector. Mol Ther. 2016;24(2):287-297.

  6. Ben-Yosef T. Int J Mol Sci. 2022 Nov 3;23(21):13467. doi: 10.3390/ijms232113467

  7. Schneider N, et al. Prog. Retin. Eye Res. 2021;89:101029. doi: 10.1016/j.preteyers.2021.101029

  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arkinson Disease. Available at: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parkinson-disease. Last accessed: September 2025.

  9. Ramesh S & Arachchige A. Depletion of dopamine in Parkinson's disease and relevant therapeutic option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IMS Neurosci. 2023 Aug 14;10(3):200-231.

  10.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Parkinson’s Disease. Available at: https://www.ninds.nih.gov/health-information/disorders/parkinsons-disease. Last accessed: September 2025.

  11. Maserejian N, et al. Estimation of the 2020 Global Population of Parkinson’s Disease (PD). MDS Virtual Congress 2020. Abstract number 198. Available at: https://www.mdsabstracts.org/abstract/estimation-of-the-2020-global-population-of-parkinsons-disease-pd/. Last accessed: September 2025.

  12. 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vailable at: https://www.niehs.nih.gov/research/supported/health/neurodegenerative. Last accessed: September 2025.

  13. Stoker T & Barker R.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F1000Res. 2020 Jul 31;9:F1000 Faculty Rev-862.

  14. Mayo Clinic. Parkinson’s disease.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parkinsons-disease/diagnosis-treatment/drc-20376062. Last accessed: September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