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月經平權而騎!「經痛騎士」循「台北子宮地圖」打破經痛歧視
為月經平權而騎!「經痛騎士」循「台北子宮地圖」打破經痛歧視
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勵馨基金會和台灣拜耳攜手倡議,舉辦「經痛騎士,打破歧視」公益騎行,響應每年三月為關注子宮內膜異位而舉行的全球運動,眾人在台北騎行子宮形狀的路線,從大佳河濱公園出發,循著彩虹橋、瑠公圳公園、大稻埕碼頭、社子島頭公園、承德橋等繞城一圈,總長60公里,以實際行動為女性挺身,呼籲大眾更了解、認識女性經痛,給予更多同理和包容。
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勵馨基金會和台灣拜耳於3月25日舉辦「經痛騎士,打破歧視」公益騎行活動,響應子宮內膜異位的全球行動。(攝影/吳欣穎)
「女性的經痛到底有多痛?」、「為了經痛而請假會不會太公主病?不能忍一下嗎?」事實上,經痛不只是一種「感覺」,還有可能是一種「病症」。女性在不同人生階段中,多多少少都會面臨經痛帶來的影響,但在大眾對於女性生理知識不足的情況下,女性往往只能忍痛不中斷工作,有時還必須忍受旁人的指指點點。
「經痛」這個名詞,很多人都不陌生;但經痛帶來的歧視,卻長久無聲無息的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中。台灣社會亟需不同的角色來關注經痛議題,從不同面向推動月經平權。
公益騎行車隊從大佳河濱公園出發,路線行經大台北,形成子宮的地圖形狀,透過創意行動打開社會與經痛的對話。(圖/台灣拜耳提供)
不忽視經痛!勇敢尋求專業協助
活動共同發起人、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理事長吳孟興表示,有72%女性都有經痛困擾,醫界近年來越來越重視經痛議題,因為有些經痛是自然的生理現象,但有些經痛與婦科疾病相關,需要及早治療。倘若女性被教導「經痛不能說、要隱忍」,就易錯過早期診斷的機會。根據國外研究指出,有經痛且需要治療的女性,平均延遲治療長達7年,無形中增加了許多健康風險。
「希望能透過這個活動為女性發聲,讓女性意識到:經痛不是忍一忍就好,經痛是可以尋求婦產科醫師專業協助的。」